家族性神经纤维瘤病型一例报告

时间:2016-10-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患者王某某,男,5岁,主因“间断右侧面部及上肢抽搐半个月”于年2月11日经门诊以“双侧额顶病变”收住入院。

病史: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侧面部、口角及上肢抽动,伴有言语不能。无意识障碍、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及双眼上吊,持续约30分钟后自行缓解,医院,行头颅CT扫描显示:双侧颞顶低密度影,建议行颅脑MRI扫描。4天后患者临床症状再次发作,持续约10分钟自行缓解。行颅脑MRI增强扫描显示:双侧额顶叶斑点状强化灶。患者转诊于我院。既往体健,自然分娩,诉出生时出现缺氧病史(具体不详),母乳喂养,否认家族性异常病史。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言语流利,正确应答,遵嘱活动。全身咖啡色斑(直径大于15mm)8处。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双侧巴氏征阳性。影像学检查:颅脑CT及MRI(外院):双侧额顶叶病变。

入院诊断:1.双侧额顶叶病变,考虑低级别胶质瘤;2.神经纤维瘤病Ⅰ型;3.症状性癫痫。

诊疗经过:入院后为明确病变性质,行颅脑MRS检查提示:右侧额顶叶-半卵圆中心、左侧额叶-侧脑室旁占位性病变,考虑低级别胶质瘤可能性大,结合临床及双侧视交叉改变考虑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眼科裂隙检查可见:虹膜粟粒橙黄色圆形小结节,为错构瘤,也称Lisch结节3-4个。为获取病理学诊断,分别于年2月17日及3月6日行立体定向下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胶质细胞轻度增生,免疫组织化学CFAP胶质细胞阳性并轻度增生。追问家族史,患者母亲及哥哥全身均多发牛奶咖啡斑。两人行颅脑及脊髓MRI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为了解该病遗传学特征,行血液基因学检查显示:在受检者NF1基因发现c.CA(编码区第号核苷酸由C变成A)杂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89号氨基酸由Thr变为Lys(p.Thr89Lys),为错义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受检者其母及兄该位点均为杂合子。该变异致病性尚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不属于多态性变化,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极低。NF1基因是神经纤维瘤1型(Neurofibromatosis1)的致病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AD)。对于该类遗传方式,杂合变异可能导致发病。根据NFI诊断标准(美国NIH,)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鉴于患者年幼,且临床症状仅表现为癫痫发作,给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随访10个月,未见癫痫发作。

讨论:神经纤维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基因缺陷使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多系统损害。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定位分为神经纤维瘤病I型(NFI)和Ⅱ型(NFⅡ)。根据年年美国NIH诊断标准,符合以下六项中的两项即可诊断: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青春期后15mm;腋窝和腹股沟区雀斑;2个或2个以上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一级亲属中有NFI患者;2个或2以上Lisch结节;骨损害。

神经纤维瘤病I型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1.2,外显率高,患病率为3/10万。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症状

(1)几乎所有病例出生时可见皮肤牛奶咖啡斑,形状大小不一,边缘不整,不凸出皮面,好发于躯干非暴露部位;青春期前6个以上5mm皮肤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后15mm)具有高度诊断价值,全身和腋窝雀斑也是特征之一。患者本人,患者哥哥及母亲皮肤均存在皮肤表现

(2)大而黑的色素沉着提示簇状神经纤维瘤,位于中线提示脊髓肿瘤。(3)皮肤纤维瘤和纤维软瘤,在儿童期发病,主要分布于躯干和面部皮肤,也见于四肢,多呈粉红色,数目不定,可多大数千、大小不等,多为芝麻、绿豆至柑桔大小,质软;软瘤固定或有蒂,触之柔软而有弹性;浅表皮神经的神经纤维瘤似珠样结节,可移动,可引起疼痛、压痛、放射痛或感觉异常;丛状神经纤维瘤是神经干及其分支弥漫性神经纤维瘤,常伴皮肤和皮下组织大量增生,引起该区域或肢体弥漫性肥大,称神经纤维瘤性象皮病。患者母亲存在该皮肤表现。

2.神经症状,约50%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主要由中枢、周围神经肿瘤压迫引起,其次为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增生和骨骼畸形所致。患者立体定向穿刺活检证实为病变为胶质细胞增生。

3.眼部症状,上睑可见纤维软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眼眶可扪及肿块和突眼搏动,裂隙灯光可见虹膜粟粒橙黄色圆形小结节,为错构瘤,也称Lisch结节,可随年龄增大而增多,是NFI特有的表现。眼底可见灰白色肿瘤,视乳头前凸;视神经胶质瘤可致突眼和视力丧失。患者眼科裂隙灯检查可见Lisch结节3-4枚。

4.常见的先天性骨发育异常,包括脊柱侧突、前突和后凸畸形、颅骨不对称、缺损和凹陷等。肿瘤直接压迫可导致骨骼改变,如听神经瘤引起内听道扩大,脊神经瘤引起椎间扩大、骨质破坏;长骨、面骨和胸骨过度生长、长骨骨质增生、骨干弯曲和假关节形成也较常见;肾上腺、心、肺、消化道及纵隔等均可发生肿瘤。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的确诊依赖于临床表现、家族史、影像学、病理学及基因学分析。在该病例中我们做了以上系统的检查,最终确诊该病。

图1:患者本人

图2:患者母亲

图3:患者哥哥

4.患者颅脑MRI平扫及强化

图5:患者视神经MRI

图6:患者视神经MRS

图7: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病理

图8:基因学检测









































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esrmo.com/zlff/9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