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闵少雄医院 编啊辑:医院 视频导读 椎管内肿瘤是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组织(脊神经根、硬脊膜、脂肪组织、血管、先天性残留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有时又称为脊髓肿瘤(spinaltumors)。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外科学及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完整切除肿瘤、椎管减压和恢复脊柱稳定性已成为脊柱外科治疗肿瘤的两项基本原则。椎管内肿瘤多为良性,手术切除为首选,若肉眼直视下切除,毗邻神经、脊髓娇嫩、血管丰富,手术风险大,在如何精准切除,避免损伤脊髓,又尽可能减少复发方面,显微镜辅助显得尤为重要。 扫码观看完整视频 ▼▼▼▼ 视频重点 1.颈椎管内肿瘤概述 1.1椎管内肿瘤的概念及发病率 椎管内肿瘤是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组织(脊神经根、硬脊膜、脂肪组织、血管、先天性残留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发病率大约0.9~2.5/10万,大约是脑肿瘤的1/10,可发生于自颈髓至马尾的任何节段。其中胸段最多(38.6%),其次为颈段(33.5%)、腰骶段及马尾(27.9%)。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年龄为20~50岁。除脊膜瘤外,椎管内肿瘤男性较女性发病率略高。 1.2椎管内肿瘤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根据肿瘤与硬脊膜及脊髓的关系,椎管内肿瘤一般可分为髓内肿瘤(约占5%~10%),硬膜外肿瘤(约占25%),髓外硬膜下肿瘤(约占65%~70%),哑铃型肿瘤(椎管内-椎间孔-椎管外),以神经纤维瘤多见。与颅内肿瘤不同的是椎管内肿瘤以髓外良性肿瘤多见。病理分类神经鞘瘤占48.2%,脊膜瘤10.0%,血管瘤8.1%,室管膜细胞瘤6.5%,脂肪瘤6.2%,神经纤维瘤5.1%,神经胶质瘤4.9%,类表皮瘤、类皮瘤3.0%,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瘤2.2%,肉瘤1.9%,另有其它少见类型。 临床表现为神经根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分期(刺激期-神经根痛,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麻痹期,瘫痪,急性出血可表现为脊髓休克)。 2.显微镜辅助应用 对于有粘连的、颈胸段腹侧、巨大型的风险较大的椎管内肿瘤,有出血、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发症,显微镜辅助下肿瘤切除是首选,它具有微创、精准的优势。 3.颈椎管内肿瘤精准切除与重建的典型病例分析 3.1病史介绍 蓝x,女,41岁,ID,现病史:颈部肿瘤术后8年余,右上肢麻木伴腰背部束带感4个月。查体:右上肢桡侧痛、温觉减退,以右拇指及食指指间背侧皮肤感觉减退明显,右上肢Hoffmann征阳性,右上肢三角肌IV级,肱二头肌肌力V级,肱三头肌肌力IV级,双上肢腱反射减弱,右下肢Babinski征阳性,右下肢腱反射活跃。 3.2术前影像学检查 3.3诊断及治疗计划 诊断:颈椎管内神经鞘膜瘤术后复发,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式选择包括保守治疗or手术治疗,手术入路选择,一期or二期,前路or后路or前后路联合,先前路or先后路,椎体椎板切除范围及融合固定节段?右侧椎动脉、神经根如何处理?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如何减少术中出血风险? 讲者的选择:一期前后路联合(先后路再前路)。后路:1、颈椎后路颈2-颈7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2、颈4-颈5全椎板、颈6右侧椎板切除减压;3、显微镜下肿瘤摘除。前路:1、前路颈4、5椎体次全切;2、钛网置入植骨融合;3、钢板螺钉内固定。 3.4术中及术后情况 术中肿瘤切除完全显露一侧的椎动脉 后路稳定性重建 前路肿瘤切除 4.颈椎管内肿瘤的治疗体会 颈椎解剖结构复杂,周围毗邻重要血管神经,术前需仔细研究分析影像资料,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及内固定节段,避免重要血管神经医源性损伤,使用术中电生理监测,最大限度保留神经功能完整性,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精准、术野清晰、肿瘤切除充分、临床效果满意。 囊内切除缩小体积,分块切除减少牵拉,判断载瘤神经(肿瘤起源)可离断,经过的神经要锐性分离保留,双极电凝止血、/SURGIFLO的使用,脑脊液漏-连续锁边缝合,耳脑胶、硬膜补片。 根据肿瘤切除范围选择前后路重建,后路C1、2、7首选椎弓根螺钉固定,C3、4、5、6可行侧块螺钉固定;肿瘤范围小,切除骨质少,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可不予固定或短节段固定,减少对功能的影响;肿瘤范围长,或部分结构破坏需跳跃性固定,应选择长节段固定,置钉增多,尤其是颈胸段;植骨融合可选择椎板骨回植,取髂骨、异体骨或人工骨。 总结 传统概念髓内肿瘤属神经外科范畴,髓外硬膜下属交叉范畴,神经外科已经成立脊柱神经组,进军脊柱外科领域,我们要有危机。交叉学科有一定的协同性,应该互相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