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怡⊙单位/医院 病例回顾 患者62岁男性,2+年前发现右上臂包块约「小指头」大小,无疼痛、红肿、瘙痒、溃疡等症状,期间包块逐渐长大,现约「大拇指」大小,遂于我科行超声检查。图像如下图1右上臂内侧患者所诉「包块」处皮下软组织内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呈平行生长,后方回声稍增强,大小约20.8mm×13.3mm×17.6mm图2低回声结节内显示一些短条状血流信号图3两端与尺神经相连,相连处尺神经上臂段的神经束增粗,较宽处约4.4mm图4包块下缘与尺神经相连,相连处尺神经横切面图5包块上缘与尺神经相连,相连处尺神经横切面超声所见右上臂内侧患者所诉「包块」处皮下软组织内查见大小约20.8mm×13.3mm×17.6mm的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缘完整,形态规则,呈平行生长,后方回声稍增强,内可见条状血流信号,其两端与尺神经相连,相连处尺神经上臂段的神经束增粗,较宽处约4.4mm。提示右上臂内侧皮下软组织内低回声区,与尺神经相连(考虑尺神经来源的肿瘤)。同时该患者于我院行磁共振检查,图像如下。图6冠状面,示该肿物位于右上肢肱骨中下段内后侧皮下肌间隙,呈等T1信号影,边界清楚,其上下缘与神经相连图7冠状面,示该肿物呈长T2信号影,边界清楚,其上下缘与神经相连图8横断面,示该肿物呈长T2信号影,信号稍欠均匀核磁所见右上肢肱骨中下段内后侧皮下肌间隙见大小约1.5cm×1.8cm×1.8cm的等T1、长T2信号影,信号稍欠均匀,边界清楚,其上下缘于神经相连。提示右上肢肱骨中下段内后侧皮下肌间隙结节影,考虑神经鞘瘤。病理结果取材:灰褐、淡黄色碎块组织多个,总体积25mm×20mm×5mm。病理结果「右上臂」:神经鞘瘤。病例讨论 神经鞘瘤神经鞘瘤(neurilemoma/Schwannoma)源自神经髓鞘Schwan细胞的良性肿瘤,是周围神经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发生于任何有神经的部位,多见于四肢屈侧较大的神经干,上肢多于下肢;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20一50岁)居多;90%为单发。肿瘤多沿神经干的一侧偏心生长,大小不一,直径多5cm,极少恶变。临床表现可长期无症状,偶患者常因神经走行部位出现肿物,受累神经支配区麻痛、无力为主要症状就医。较表面者,可触及肿物,沿其长轴向两侧推动、叩击或按压肿物,可有剧烈疼痛或放射性感觉异常(Tinel征阳性)。恶性神经鞘瘤常出现明显疼痛或神经症状。超声声像图表现肿瘤与神经走行部位有关,多单发,偶多发。 形态呈梭形、卵圆形或球形,边界清晰光滑。 多有包膜。 内部多呈较均匀低回声,少数发生囊性变或出血时,肿瘤内呈混合型回声;年久的肿瘤整个瘤体可呈不规则高回声以及钙化。 其后方回声无衰减或轻-中度增强,肿瘤的边缘可见侧后声影。 探头加压有的可引出末端麻痛感,仔细探测在肿瘤长轴的一端或两端边缘,可找到与之相连的进或出的神经干细尾状低回声,神经干偏于肿瘤的一侧,这是确定肿瘤来源于神经的重要证据。 CDFI或PDI,无特异性,多数无或仅见少量血流信号,少数肿瘤可有较多血流信号。 较大的肿瘤,可见与之并行的血管受压移位、变窄或动、静脉被分开征象。 恶性神经鞘瘤,最常发生在坐骨神经、臂丛和骶丛等大神经干。 鉴别诊断1.神经纤维瘤一般无包膜,多呈不均匀较高回声或中心高回声周边低回声靶征(targetsign),包绕神经干呈中心性生长,坏死、出血、囊变少见,不同于神经鞘瘤,CDFI: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2.淋巴结正常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清晰,表面光滑,长径不一,分为皮髓质,内部回声皮质呈均匀低回声,髓质为窄条状高回声,CDFI:呈门样血流信号。预后与治疗原则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完整切除可治愈,预后良好。参考文献:[1]超声医学/郭万学主编.-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策划/苏姗 投稿邮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