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今日病例:青少年,男性,自出生以来背部脊柱左侧可见融合性红色斑片,局部注射激素斑片有所萎缩,但周围仍存在新发皮损,皮损上5cm处可见一柳叶形白斑,腘窝下可见一直径5cm的类圆形白斑。面部散在肤色丘疹,自诉面部散在丘疹发生于半年前。 考虑: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 本病又称epiloia、布尔内维尔病(Bournevilledisease),是一种侵犯皮肤、神经等系统,以条叶状色素减退斑、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智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度不一,发病率在1/-1/0,大部分病例是由于自发突变所致。本病具有遗传异质性,约一半的家族与染色体9q34上的TSC1基因有关,另一半与染色体16p13.3上的TSC2基因有关。TSC1和TSC2为肿瘤抑制基因,分别编码肿瘤抑制蛋白错构瘤蛋白(hamartin)和薯球蛋白(tuberin)。这两种蛋白可以相互作用,有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TS患者肿瘤组织在9q34和16p13.3上有杂合性丢失现象。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伴发病的范围可涉及三胚层来源的器官,推测此病的根本病变可能开始于胚胎初末分化的原始胚层,所形成的病态细胞在发育分化过程中散居到内、中、外胚层,后来衍变成了不同器官中的不同病变。 临床表现:本病的特征为皮损、智力迟钝及癫痫,发病年龄及严重程度变异很大,在家族之间,甚或在家族内均有明显差异。常在5岁前即发病,出现皮损或伴有癲痫,但也可到青春期或成年后仍可呈隐性状态。 皮肤损害:约90%的患者有皮肤损害,有四种特征性损害:Pringle皮脂腺瘤:组织病理是一种血管纤维瘤。常出现于3-10岁间,有时甚至更晚才出现,到青春期后变得更为广泛,其后保持不变。常为坚韧、散在的带黄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性丘疹,直径1-10mm,从鼻唇沟延伸至颊下颈部,间或见于耳部,数量多而明显,在极少情况下可形成大的菜花样肿块。多数患者损害仅局限于鼻或下颌的两侧,故易被忽略。 甲周纤维瘤(Koenen瘤):常在青春期或其后出现从甲周长出的鲜红色赘生物光滑、坚韧,常呈5-10mm长,但可很大,常为多发。类似的肿瘤还可发生于嘴唇、上腭和齿龈。 鲨鱼皮样斑:常在青春期后出现,是一种不规则增厚的并稍高起的软斑块,皮色或淡黄色,表面可呈橘皮样外观,常位于腰、骶部,单个或多发,大小1-10cm不等。 卵圆形或条叶状白色斑:1-3cm长,在滤过紫外线下检查最易被发现,是本病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常在出生时或婴儿期发生,多发在躯干部特别是臀部,数个或数十个散在分布。因其可早在婴儿期且在其他皮肤症状出现前出现,故可对发生抽搐的婴儿提示正确的诊断依据。 可见到纤维性斑块,皮肤色或黄褐色,表面光滑,隆起,硬如象皮,位于额和头皮处。常在2-3岁内出现,但可在出生时即有,此后极为缓慢地增大。还可见咖啡牛奶斑、皮赘或软纤维瘤以及头发、眉毛和睫毛变白等。 皮肤外损害:神经系统表现:癫痫和智力障碍是本病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也是导致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常起于婴儿或儿童早期,因之常在皮损发生之前几年即出现,很少于青春期或成年期才发作。癫痫发作严重程度不一。60%-70%的患者有智力障碍,而且可逐步发展,但如整个儿童期发育均正常,则其后甚少再恶化。有此患者虽智力正常,但可有明显行为异常现象。 头部基底结节区有钙化结节。 很少数的患者可有颅内恶性肿瘤,常由于一侧或双侧室间孔堵塞而致颅内压升高。由于脊柱损害引起局部神经症状的情况非常少见。 眼部病变:部分患者可有眼症状,最特征的眼部病变是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或视网膜晶体瘤),可沿血管如白色条状物或靠近视盘处呈小的圆形肿瘤。这种错构瘤较少影响视力,很少有症状,可有盲点或黑内障,有诊断意义。此外,其他原发性视神经萎缩、斜视、白内障、视盘水肿、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等也可发生,但无诊断特异性。 肾脏病变:肾囊肿和血管肌脂瘤是常见的肾损害,两者均可为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性。肾囊肿较常见于儿童,除非数目众多或体积巨大,否则很少引起症状。肌脂瘤以成人多见,系脂肪、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良性错构瘤,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多发性者有诊断意义。肾囊肿和血管肌脂瘤均可增加肾癌的危险性。肾脏病变的病死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 肺部病变:囊性变和淋巴管血管平滑肌瘤是累及肺部的两种病变,女性占大多数,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自发性气胸、乳糜性胸腔积液等,常为进行性的。目前已证实,本病肺部病变与性激素密切相关,异常增殖的平滑肌细胞上有雌、孕激素受体。 心血管病变:心脏彩超对婴儿患者有诊断价值,发现约43%的患儿有心脏横纹肌瘤,其可阻塞血流、引起心律失常和妨碍收缩;宫内心衰可能导致胎儿水肿、死产或新生儿死亡。 消化系统病变:约1/4患者有肝脏错构瘤,年龄较大女性常见,不易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胃肠道息肉也是本病常见表现之一,其中直肠错构瘤性息肉发生在3/4患者,有辅助诊断的意义。 骨骼病变:骨骼囊性变和硬化症。全身骨骼均可受累,常无症状,以颅骨硬化症和指(趾)骨纤维囊性改变较为常见,其他巨指趾、先天性骨折等也有报道。 其他累及脾脏、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胰腺、性腺等均有报道。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器官的受累情况及其病变程度。在婴儿期即发病较重者,其预后较差。常死于癫痫或继发性感染,间或死于肿瘤、心力衰竭或肺部纤维化。对较大儿童或年人仅有皮肤损害及癫痫发作者,其预后尚难预期。 实验室检查: 1)头颅平片可见脑内结节性钙化及巨脑回压迹,CT发现侧脑室结节和钙化、皮层和小脑结节有确诊意义。 2)EEG显示高波幅失律及各种痫性波。 3)脑脊液检查止常 4)蛋白尿和镜下血尿提示肾损害。 组织病理:表皮萎缩变平。真皮胶原纤维增生。毛细血管扩张或增生。有些损害内成纤维细胞增大,呈星状,似神经胶质细胞。增粗的胶原纤维围绕表皮附属器呈层状排列。弹性纤维断裂、消失。有时可见神经组织增生。皮脂腺肥大。陈旧皮损内毛囊因受压而萎缩。 面部血管纤维瘤表现为纤维血管组织的错构性增生,皮肤附属器伴发萎缩或被挤压。偶尔可见皮肤附属器被同心圆排列的胶原层所包绕挤压。 甲周及甲下纤维瘤仅见血管纤维组织,于明显纤维化处可见星状成纤维细胞,似神经胶质细胞。 鲨鱼皮样斑可表现为:相互交织的致密的胶原纤维束,走向不规则,弹性纤维破裂,或呈块状,或减少,似结缔组织痣;若位于真皮深层,粗的胶原束形成团块,似限局性硬皮病。 叶状脱色斑处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细胞数量正常,但对dopa反应呈弱阳性。电子显微镜下黑素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内的黑素小体变小,黑素化程度降低。 系统性损害的脑部特征性变化为胶原增生,出现多发性结节,直径可达3cm,多见于皮质部、基底结节与脑室壁。纹状体和丘脑等部位常可见胶质瘤,易钙化。视网膜晶状体瘤因位置偏离,不影响视力,损害呈扁平或呈桑葚状,长入玻璃体内。 心脏损害出现先天性心脏横纹肌瘤,表现为异常胚胎性心肌,有过早分化成不典型Purkinje细胞的特征。肌细胞糖原聚积,并呈空泡化。 肾损害出现血管肌肉脂肪瘤,由血管平滑肌与脂肪组织组成。罕见病例中,原肾组织被置换,导致肾衰竭。瘤内平滑肌细胞呈轻度多行性,但瘤组织保持良性。 诊断及鉴别诊断 年国际结节性硬化症协会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如下: 首要特征:①面部血管纤维瘤*;②多发性甲周纤维瘤*;③皮层结节(组织学证实);④室管膜下结节或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组织学证实);⑤突向脑室的多发性钙化的室管膜下结节(放射学证据);⑥多发性视网膜晶状体瘤。 第二特征:①一级亲属受累;②心脏横纹肌瘤(组织学或放射学证实);③其他视网膜错构瘤或色素缺失斑*;④脑部结节(放射学证实);⑤非钙化性室管膜下结节(放射学证实);⑥鲨鱼皮样斑*;⑦前额斑块*;⑧肺部淋巴血管平滑肌瘤(组织学证实);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放射学或组织学证实);⑩肾囊肿(组织学证实)。 第三特征:1)色素减退斑*;2)“Confetti”皮肤损害*(碎纸屑样白斑);3)肾囊肿(放射学证据);4)乳牙或恒牙随机分布的牙釉质凹陷;5)错构瘤性直肠息肉(组织学证据);6)骨囊肿(放射学证据);7)肺部淋巴血管平滑肌瘤病(放射学证据);8)脑部白质“移行束”或异位(放射学证据);9)牙龈纤维瘤*;10)其他器官错构瘤(组织学证据);11)婴儿痉挛。 注:*表示如果临床上损害典型则不需要组织学证实 明确诊断为TS:1个首要症状,2个第二特征或3个第二特征加2个第三特征。 可能为TS:1个第二特征加1个第三特征,或者3个第三特征。 怀疑为TS:1个第二特征或2个第三特征。 预防及治疗:目前本病无特效疗法,一般采取对症治疗。面部血管纤维瘤、甲周纤维瘤必要时可用磨削术、激光、液氮冷冻、电灼等疗法治疗。氩激光对血管瘤组织较好,而C02激光对较多纤维组织较好。对癲痫者可使用各种抗癫痫药物。对于颅内病变引起颅内高压需采用手术缓解。对有症状的肾脏病变可采用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栓塞、部分肾切除等方法。对有症状的肺部病变或肺功能进行性恶化,可试用醋酸甲羟孕酮或卵巢切除术 参考资料:《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主编:赵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